行业新闻 美盛纪事
警惕中国芯片产业资本化与创新运营空壳化


  日前,以芯片产业并购闻名的紫光集团获得1500亿元投融资金的支持,分别来自国家开发银行和华芯投资,即近日,国家开发银行、华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与紫光集团签署了《“十三五”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开发银行将为紫光集团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及服务,意向支持紫光集团融资总量1000亿元;华芯投资拟对紫光集团意向投资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持紫光集团发展集成电路相关业务板块。

  提及紫光集团,自其2013年7月斥资18.7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后开始进入业内的视野和关注,并开启了其近乎疯狂的并购之路,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25亿美元收购惠普旗下新华三通信51%股权;31亿美元收购同方国芯;20亿美元成为中国台湾两家封测厂矽品和南茂科技的股东;37.75亿美元收购全球领先的硬盘生产商——美国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 Corp)15%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主导西数以190亿美元(约合1200亿人民币)收购了闪存芯片厂商闪迪(SanDisk)等,要不是美国政府阻挠等种种原因,紫光可能还会以230亿美元将美光科技收入囊中,加之传闻称其还曾有意并购中芯国际、联发科和入股台积电等,紫光集团在芯片产业得以“饿虎”和“土豪”之称,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芯片产业欲求高速发展,甚至赶超的一种模式——并购。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疯狂的并购模式真的可以提升中国芯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主要模式吗?

  众所周知,半导体产业可以大致划分成高端、中端和低端三个层面。高端就是上游的IP开发、设备制造、材料三个部分,这是利润率最高,也是技术门槛最高的部分,但整体市场规模并不大,利润率虽然惊人,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未必有利可图;中端包括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这是规模最大、利润最大的部分,像诸如英特尔、高通、台积电、三星等市值千亿的巨头,以及诸多的百亿美元企业均隶属于此层面。所以只有在这个层面获得竞争力的提升和立足,中国芯片产业才能算真正走向强大;低端主要是封装测试和其他的模拟电路、传感器、分立器件等分支行业。这些行业或者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进入比较容易,或者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投资吸引力不大。

  以此来衡量,中国芯片产业要想真正崛起,惟有在中端层面发力(或并购或创新),但从紫光集团大举并购的企业看(仅以芯片为例),绝大多数仍属于低端层面,即便有的属于中端层面,例如并购的展讯和锐迪科,但与上述英特尔、高通、台积电、三星相比,无论是从核心技术和规模上仍相距甚远。例如展讯去年的营收为12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高通的营收为145亿美元,这里还没有算上其利润率高达85%的通过创新获得的专利授权的营收。

  例如对于并购来的展讯,就有业内人士认为:展讯似乎只集中精力在抢占低端手机市场的份额,没有特别去开发高端或者对公司后续有利的创新性的前沿产品,或许低价这部份比较能直接带动营收显示出效应,中国国企的劣根性好像在此显露无疑,美好的业绩表现可能比实实在在的规划, 经营企业来的重要,在这时候展讯的异军突起带来的只有是市场的低价恶性竞争,并没有看到它能成为可以靠自身营利造血的优质企业,你可以拖垮高通或者联发科,但你根本取代不了它,所以只要技术无法提升,单靠资金你谁也拖不垮,而最终消失的可能会是自己。

  也许该业内人士的评论过于极端,但从紫光并购展讯至今,其最新发布的所谓新一代移动芯片SC9861G-IA,其核心技术竟然是来自入股的英特尔x86架构(基本上是英特尔芯片的照搬)看,很显然在并购之后,展讯在自我创新上至少做得并不理想或者紫光并购展讯后,并未有长远的战略和运营规划。

  需要说明的是,业内对于紫光集团在芯片产业的疯狂并购战略持有异议的大有人在。例如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就曾经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炮轰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称其为只不过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并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更有甚者列举出诸多事实来证明紫光的并购只是为了自己的资本运作。某熟悉中国的IC设计大佬在观察赵伟国的系列并购举措后称,中国国家产业政策,是希望取得国外公司的技术和经营know-how,来强化自主产业,进而完成半导体产品的进口替代,而回顾赵伟国一系列重要的并购或者入股,皆未取得绝对多数的董事席次,借此判断,紫光其实只是在做资本而不是运营整合,没有介入经营,而在芯片产业中,know how和技术是没有办法通过并购取得的。而在日前举办的“2017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暨第六届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大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常务副董事长陈南翔指出陈南翔在介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中也称中国半导体产业虽然投入大,但基础和起点低,并着重强调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如果说上述是业内对于紫光集团疯狂并购主体紫光集团的质疑,那么其代表的这种并购模式日前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和产业层面。

  例如2017年1月6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表了《确保美国在半导体领域长期领导地位》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芯片业已经对美国相关企业和国家按照造成严重威胁,为此,成员包括英特尔和高通等芯片制造商的现任和前任首席执行官的委员会给出的建议是:阻止中国收购美方认为影响到其国家安全的所有半导体技术和芯片企业,限制中国对美芯片的行业投资、出口和采购,同时和其他国家联手,加强限制审查中国的海外芯片出口和投资。而这些举措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企业的疯狂并购。而在去年年底,美国商务部长珮尼?普利兹克(Penny Pritzker)发出警告称,中国政府计划投资1500亿美元,到2025年将国产集成电路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从现在的9%扩大到70%,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可能扭曲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破坏行业创新生态系统。

  不知业内看到这些作何感想?我们认为去除政治上美国以安全为由刻意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因素,从商业角度看,美国对于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模式的担忧也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因为从商业角度看,业内担心中国目前大举基于成本和规模考量对于芯片产业的投入(包括并购)会重蹈之前发展太阳能面板以及液晶显示器(LCD)等行业的覆辙,当时过热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和产品价格重挫。例如去年中国在全球LCD市场占有率为14%,2010年还只有3%,但同期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从7.8%下滑到了1.2%。对此,Bernstein在近期报告中称,中国不走到主导市场的地步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且没有一次没破坏行业的价值和经济机制,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撰文称,如果中国芯片巨头想要取得成功,首先就必须从“成本文化转向创新文化”。

  除了上述有可能造成的对于行业价值和经济机制的破坏外,由于盲目的并购,还可能造成国外政府或者企业对于中国企业并购目的的被无端放大,进而可能阻碍我们对于真正拥有核心价值企业的并购,为此,陈南翔也指出,中国企业在国际交流中,不要过份夸大政府政策在产业发展当中的作用,同时在国际融合过程中,一定要了解相关国家的政策,减少由于不透明和误解带来的摩擦。

  所谓有责改之,无则加勉。我们并不否认并购可能带来的产业规模的提升,但并购理应基于理性的和产业以及国家战略的制高点,高效利用自身和国家的资金,因为我们国家所谓的芯片产业创新和超越绝非是指低价值对于行业价值和经济机制的破坏,而是基于并购最终吸收、演变成自我创新的对于行业的颠覆和引领者。那么已经获得1500亿资金,被冠以芯片产业“国家队”头衔的紫光集团,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金,是依然屡遭业内非议的“买买卖”的资本化及创新和运营的空壳化,还是全力投入创新研发真正打造出自己在芯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返回概述
总投资超200亿,长飞先进武汉基地SiC项目首批设备搬入
12月18日,长飞先进武汉基地项目举行首批设备搬入仪式,标志着长飞先进武汉基地即将迈入工艺验证新阶段,全面投产正式进入倒计时。本次搬入的设备涵盖芯片制造各个环节,包...
更多信息
三星最终获美国补助47.45亿美元
韩国媒体报道,美国已敲定补助三星电子47.45亿美元计划,比4月签署初步交易备忘录(PMT)时64亿美元减少约26%。2023年4月三星与美国签订初步PMT时,计划到2030年投资...
更多信息
上海又一集成电路产业平台揭牌
据浦东发布消息,12月11日,上海集成电路2024年度产业发展论坛暨第三十届集成电路设计业展览会(ICCAD-Expo)在上海浦东举行。会上,上海浦东集成电路产业服务平台—...
更多信息